宏观要闻

日本央行面临难题!庞大股票组合处理或借鉴“香港经验”

在资产管理行业有25年经验、Columbia Threadneedle资产配置全球主管Toby Nangle表示,日本央行庞大的股票组合如果处理不当将带来严重后果,但幸运的是该央行有经验可以借鉴,以下是他的观点。

14年来,日本央行购买的日本股票ETF价值相当于日本上市企业约7%市值。今年3月,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宣布将停止非常规货币宽松计划中的股票购买部分。然而,日本央行尚未宣布将如何处理其5000亿美元的股票投资组合。

考虑到“安倍经济学”期间日本股市中约四分之一的涨幅与日本央行的股票购买行为相关,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日本股市暴跌,并可能损害日本央行的通胀控制进程。

在全球各大央行量化宽松计划普遍遭遇巨额亏损的背景下,日本央行的ETF投资组合实现了罕见的盈利。据估计,当初累计约37万亿日元的股票持仓,如今已膨胀至约77万亿日元。日本央行降低了股票借贷成本后,有关个别股票价格被扭曲的批评已大为减少。此外,如巴克莱银行日本研究部主管Naohiko Baba指出的那样,该投资组合带来约1.2万亿日元股息,收入颇为可观,足以抵消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的成本,至少在日本政策利率提升至0.25%时,股息可以覆盖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

然而,日本央行的会计框架存在惩罚性,未实现的股票损失需拨备,而未实现的收益则不被确认。因此,资产负债表在股票价格波动面前存在不对称的风险敞口。

那么,日本央行有哪些可能的退出途径呢?首先,日本央行有过先例。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央行购买了金融机构持有的约2.4万亿日元股票,并自2016年起逐步清盘,尽管步伐缓慢,但市场影响几乎未被察觉。日本央行或许会以同样温和的方式处理ETF抛售,但按照同样的速度,完成清仓将需要约两个半世纪,这显然过于漫长。

其次,广为讨论的选项是场外交易,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接收方是全球最大的养老金基金——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然而,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规模超过GPIF,大规模转移将破坏GPIF的独立性。此外,日本政府已展现出通过设立新实体来推动其政策的意愿,即便在其财政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例如,2022年成立的日本大学基金旨在促进科研活动,现已拥有10万亿日元资金。日本央行的ETF或将成为任何政策领域内规模可观的捐赠。

第三,日本央行可以借鉴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经验。1998年,对冲基金试图冲击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同时做空港元和港股。HKMA通过大胆干预,购入了港股6%的份额,迫使对冲基金亏损并平仓离场。次年,HKMA将所持股票整合为大型ETF——香港盈富基金,并以超过5%的折扣,分阶段向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出售。这种方式有许多能让日本央行借鉴的地方:HKMA成功捍卫了金融体系并获利颇丰。日本央行若采取类似结构良好的举措,不仅能降低自身资产负债表风险并获得丰厚利润,还能扩大家庭持股比例——这是日本政府的一个目标。

前日本央行国际局局长、现牛津经济研究院的长井滋人(Shigeto Nagai)表示,“在不影响市场的情况下出售ETF并不现实。

但将持股转移给新的主权财富基金可能是不错的过渡步骤。这既能降低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风险,又能暂时储存风险,直至有更全面的计划,或是向公众出售,或是用于政策领域捐赠。